要写一篇1500到2000字的学术文章,对好多同学来说都像不可击败的怪兽一样,简直是闻者丧胆!但实际上,大家也不用那么害怕啦,因为只要我们掌握了重要的技巧,知道阅卷老师的游戏规则,要想写好一篇出色的IA,其实也并不困难。
笼统地说,在心理学IA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同学们需要遵循下面的大概套路哦:
- 找到自己对于学科特定领域的兴趣
- 根据感兴趣的领域拟定研究课题
- 查阅与拟定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
- 设计研究课题的基本架构
- 进行相关的实验或是提出论点
- 起草论文
- 重新检查草稿并作出必要的修改
- 仔细检查参考资料和格式
- 根据评分大纲自己对论文进行评估
第一,时间管理很重要!
像文章开头所说,写论文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从思考研究课题开始,查阅资料、起草写作、排版、定稿,整个过程都是漫长而费时的。老师们发现同学们往往会低估了自己所需要的时间,更常常忽略了研究过程中的种种不可预见的状况,像超大工作量、身体疲惫、脑子转不动了等等,都有可能在最后成为拖慢整体进度的重要原因。
所以,时间管理真的非常重要!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在提交论文前的2-4周进行最后的检查,避免在最后关头才发现需要作重大的修改!为了完成这个大目标,我们需要为每个小目标设立期限,例如对于一开头罗列的9大步骤,都应该设定其完成期限,这样才能确保最后的定稿不会被延迟。
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为整个浩大的工程预留充足的时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心有足够的时间做出调整,无论是身体锻炼、睡眠、均衡饮食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灵感和写作质量呢!如果可以的话,多跟家人,同学和导师沟通,都能很有效地帮助我们顺利完成研究过程哦!
第二,请明确IA考核对同学的寄望!
正如一开头说的,清楚游戏规则很重要,而IA对每位同学都是很公平哒,因为它的评分准则都是公开透明的,对于每一个板块,怎样的作品才是上品/中品/下品,都很清楚地告诉大家啦!所以,请大家一定要好好参透背后的评分要求!
另外,由于每位同学的程度都不一样,所以小伙伴们需要对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分数,在撰写IA的时候,不时把自己的现有成果和目标分数的要求对比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达到心中的那个等级。这样一来,通过自我审查的过程,自然也可以在任何阶段做到心中有数,不用手忙脚乱啦!
Tip 3: Just do it (by reading around, writing, and getting inspiration)
1. 找到自己对于学科特定领域的兴趣
首先,同学们需要就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一个和学科相关的领域,在这个阶段,可以思考得稍微广义一些。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科目,它可是渗透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呢!所以同学们在思考的时候,不需要去故意贴合课本的高深内容,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初步地定下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
用Cognitive Bias来做例子吧,如果我们想研究Cognitive Bias有关的课题,我们不一定要生硬的搬弄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知识,像是“the effect of leading questions on memory recall”。我们需要做的,是跳出思维的局限性,敞开心胸地去畅想和这个概念有关的日常生活表现。同学们不妨试想,Cognitive Bias和幸福感的话题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像这样用知识连接生活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同学们把思考范围进一步缩小,而这一步对于接下来拟定课题的推进可谓是相当之大哦!
要注意的是,很多同学对IA都充满恐惧,但其实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去探索我们感兴趣或者我们觉得值得探讨的领域。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家在开始思考IA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以个人兴趣为先!如果谈不上兴趣,至少要问清楚自己到底愿不愿意为这一议题做再深层次的探讨,不然的话,过程肯定是痛苦加折磨呢,想必大家也一定不想经历这样的事情!
2. 根据感兴趣的领域拟定研究课题
如上文所说,一旦我们确定了相关的领域,我们就要展开一场盛大的头脑风暴了!要风暴些什么呀?像上文提到认知偏差和幸福感的例子,我们就可以发散思维,想一想:
"我们是否高估了金钱对提升幸福感的作用?"
"我们是否高估了金钱引起幸福的时间比实际时间长?"
"那些的头奖的人,他们的幸福感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什么变化?"
"头奖得主们比正常人更幸福吗?"
在进行完一轮的头脑风暴后,同学们往往会陷入不知道选择哪一个课题的迷茫。但请大家不要慌张,试试先进入到下一个步骤,因为我们是被允许根据研究结果,随时回来调整研究课题的!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证明,我们的课题是可以达成讨论的,也是有研究作为支撑的。
3. 查阅与拟定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
这一步,就需要同学们花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和研究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了。作为年轻的00后们,怎样用关键字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我相信就不用老人家小编再怎么啰嗦了吧!用上面的例子而言,大家无非有几种搜索的关键词配搭:
- 认知偏差 + 幸福感
- 头奖得主 + 幸福感 + 认知偏差
- 头奖得主+ 高估 + 幸福感
至于用什么平台来搜索所需资料,同学们多数都适用搜索引擎像是Google啊,雅虎啊或者Bing之类的。另外比较常见的也有Google Scholar,上面有着大量丰富的文献供大家参考。再不然,小编再私心推荐几个学术平台吧,赶紧去Researchgate, PsychOpen, Wiley, Sagepub这些网站看看,都是小编如数家珍的宝藏平台,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受用的!但话又说回来,资料不是越多越好的,我们应该筛选那些跟搜索目的最相关的结果。之后,通常老师们都建议大家建立一个表格,里面应该装着所有的搜索关键结果,以及其对应链接。还是以头奖得主与幸福感的例子来说吧,我们可以作以下的资料整理:
关键结果1: 实例
结果一: 美国强力球彩票中奖者表现出比对照组更高的抑郁症发病率(网址链接)。
结果二:六合彩开奖结果5年后幸福感水平与之前相比无显著差异(网址链接)。
关键结果2: 认知偏差的理论基础
结果一: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高估幸福感的天然倾向(网址链接)。
结果二: "情感预测" 等于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情感状态(网址链接)。
4. 设计论文结构
在这一阶段中,首先我们要确定下来,我们的研究是量性研究?质性研究?还是两者兼备?如果是量性研究,我们还要敲定更多的细节,像是参与者,方法,程序和设计等等。如果是质性研究,就请继续回到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阶段,发掘更多支持或者反对研究课题的证据。
5. 进行相关的实验或是提出论点
6. 起草论文
在这一个步骤中,我们采用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把我们已有的想法用分点的方式罗列清楚,再尝试用过渡性字句把关键词都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文理和逻辑都通顺的自然段。
例如,我们可以轻易识别出研究课题的关键词:
通过一连串的逻辑推敲和字句整理,我们或许能够得出下面的段落: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和解释周围世界的信息时出现的系统性思维错误,并影响到他们做出的决定和判断。 这也适用于我们对于情感相关的信息处理,例如情感预测——人们对自己未来情感的预测。 大量的研究表明认知偏差在人们于此积极情绪时会出现。 具体来说,本文将致力研究认知偏差与幸福感。”
7. 重新检查草稿并作出必要的修改
8. 仔细检查参考资料和格式
由于大家都会在论文中引用一定数量的文献,我们也要记得以AQA的形式正确地标明引用出处哦!小编再私心给大家送上超实用链接,不知道怎么标明文献出处的同学请赶紧戳以下链接!
AQA style
9. 根据评分大纲自己对论文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IB心理学IA主题的示例:
Anchoring bias -Tversky and Kahneman. Someone's estimates of something will b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way the question is structured. For example, people asked to estimate 1x2x3x4x5x6x7x8x9 give lower estimates than those estimating 9x8x7x6x5x4x3x2x1 because the earliest numbers affect perception of the answer. Similarly, if subjects are asked to guess the length of the river Vltava, their estimates will be influenced by a preceding question "is 2000 km (or 20,000km in the other condition) an over or underestimate of the length of the river Vltava". (Kahnemann and Tversky (1973) and Northcraft and Neale (1987))
Word and letter recognition: Visual search: Time taken to find X’s hidden in a four column list of similar shaped letters (Y, Z etc.) is longer than for lists with letters such as S, R, or P. (Neisser 1964) Alternatively: Participants will take longer to find 0 among letters if it is called zero than when it is called letter ‘oh’ and vice versa – Jonides & Gleitman (1972).
Eyewitness Reports: Loftus and Palmer (1974); Loftus and Zanni (1975). Psychologist Elizabeth Loftus has been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how subsequent information can affect an eyewitness’s account of an event Her main focus has been on the influence of (mis)leading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both visual imagery and wording of questions in relation to eyewitness testimony. Loftus’ findings seem to indicate that memory for an event that has been witnessed is highly flexible. If someone is exposed to new information dur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witnessing the event and recalling it, this new information may have marked effects on what they recall. The original memory can be modified, changed or supplemented. Reference: Simplypsycholog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