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中我们谈到了关于IBDP、GCE A-Level和AP在课程结构上的分别,学生们通过上一期了解到IBDP在课程结构上广度比 AL和AP的广阔。这一期我们将对比 IBDP , AL和 AP的评核方法上的一些区别以及IBDP、GCE A-Level和AP课程适合哪些学生呢?
IBDP的评核方式
IBDP的评核方式,是六科都有公开试和校内评核。公开试一般占成绩的80%;校内评核占20%。校内评核称为“Internal Assessment(IA)”,绝大部分科目都有的。
接下里,给大家举一些实质例子,以了解校内评核 (IA) 是怎么的一回事。
例如,IBDP的学生要修读科学科目,其校内评核是要学生做 Lab report(实验报告);即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把实验目的、过程、结果和反思写出来。至于人文科学科目的校内评核,以经济科为例,会要求学生撰写数份Newspaper commentary (新闻评论);即学生找些有关经济的新闻,再针对新闻撰写评论。语文和文学科的校内评核,是学生要进行口试,分析文本。至于数学科的校内评核,不单纯要求学生计数,而是要学生找一道数学题目作探研,并撰写一篇文章。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得出,IBDP的IA是构成学科评核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在绝大部分科目的校内评核上,除了要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外,学生的表达能力亦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以外, IBDP课程还有EE和TOK。EE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四千字的论文。学生不只需要找资料和数据作分析,还要懂得表达,把论点有逻辑地撰写出来。至于TOK的评核方式,包括口头报告(presentation)和提交一篇文章 (TOK essay)。
所以,学生修读 IBDP 课程,除了其学术能力外,语文基础和表达能力至为关键。
A-Level评核方式
A-Level课程,评核方式比较直接,主要以公开试来作评核。
像数学科公开试,要求学生计算数学题,再一个一个步骤写出来;又或是经济科,学生要做阅读理解和撰写文章;文学科的考试则是以读本或不同的文体评论为主;可能某些 A-level 的科学类学科会有一份卷是要以Lab report形式要求学生作答,以作为评核。
但大部分评核都是以公开试形式进行,跟我们所理解的传统考试模式相类似。至于 IAL 考试,科学类的学科是完全没有Lab report 的部分。所有学科都是以公开考试作为评核模式。
AP评核方式
最后关于AP课程,其评核方式亦是以考试为主,不过要特别提一提,为何我刚才特别强调AL是一个我们所理解的传统考试模式,因为相对于AL, AP的考试模式绝大部分科目都是以选择题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为主。
譬如经济科的公开试题目,有三分之二为选择题、三分一为短答问题。而学生回答短答问题时,答案可能只有一、两句,该不会多于十句,便能答完。所以AP跟AL的传统考试模式,是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AP的科学课程是三门国际课程中最深的,而且考试比较难应付。例如有些问题会问得很刁鑽或间接,要相当留意问题中的用字,才可知道怎样回答。
三门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从以上前两期谈及 IBDP, AL 及 AP 的课程架构和评核方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门课程各自对学生的要求。
01 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要求
我觉得,这方面对IBDP学生要求是最高的。因为IBDP课程广度是最广的,学生读的科目最多,他们还要写论文、以及参加社会服务以满足CAS的时数等。
02 语文表达能力的要求
这方面对IBDP学生的要求也是最高。因为无论他们读哪一科,都要通过校内评核(IA),要进行大量的写作,加上又要做EE和TOK。
AL的学生也需要具备强的语文表达能力,尤其学生选修人文科学或文学类别的科目。相对地,AP的公开试多以选择题为主,对语言表达的要求较为不那么高。
不过,由于AP的题目相对于IB和AL的刁钻,所以学生要对其考试技巧有更多的掌握。
03 学术学习和理解能力的要求
根据三门课程的考试评核方式,我觉得AP课程对学生的学术学习和理解能力要求不算最高。因为其公开试大多只做选择题,从多个答案中选一个对的,不懂答案也没关係,只要用排除法,把所有不对的答案剔走,就能得出一个或较容易找到一个答案。
即使五个答案去掉三个,二选一都有一半机会答对。但能答对是否真的代表是懂?在这层面上,AP的学生答得对,不代表他一定懂。
相反,IBDP和AL两门课程的考试,其组成以写作为主。尤其IBDP的评核,真的是以写作为主,学生不可能对回答的内容不理解而能把意思写出来。
故此,学生是真的要认识和理解学习内容,融会贯通才能表达出来。即使数学题,学生都要一个个步骤写出来,但AP考数学题,即使是Calculas, 一半都是选择题。在这层面上,学术学习和理解能力的要求,IBDP和AL是比较高。
如何判断学生适合哪个课程?
了解了那么多有关课程结构及评核标准,学生到底适合哪一个国际课程?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目标,自身学习能力和其他因素去作分析。
首先,孩子修读某一个课程,家长和学生都会定立一个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因人而异。
比如,若家长和学生从升学角度作考虑,希望选择一个课程能让学生考取最高的分数的话,那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去选择课程。例如学生写作能力未必最高,但对考试技巧的掌握比较扎实,那么 AP 课程可能会较适合;相反若学生很怕回答一些很刁钻的题目,对一些问得直接的题目比较容易掌握,而学生本身的语文能力亦较佳,那么 IBDP 或 AL可能较适合学生。
此外,学习目标可以是一个很个人化的目标,比方说学生可能希望在修读课程期间能强化自己的表达能力,无论是沟通技巧又或是写作技巧的话,那么 IB 或 AL 课程会有较多这一方面的锻炼。
又例如学生希望在科学的学科上多去钻研,那么 AP 可能会较适合,因为 AP 的科学学科深度是三门课程中最深的。
在课程选择中,第二样需要考虑的是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有些学生的语文能力相对较低,若果学生读 IBDP 课程会来得比较吃力,因为 IBDP 课程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都需要提交 IA ,亦需要写EE 及 TOK 的论文。学生读 AP 课程可能较适合。举个例子,我遇过有同学连写200字的英文文章都觉得十分吃力,那么若他读 IBDP 课程的话,除了要兼顾学科的学习,还要兼顾大量的校内评核,很容易会顾此失彼。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学习能力去选择国际课程。
至于其他因素,是选择学校时的考虑。绝大部分学校都会提供一至两门国际课程,但不会提供三门。所以,某程度上学生想读那所学校,自然会接受那学校提供的课程。
譬如,学生想在英基学校协会 (ESF) 旗下的学校读书,香港每所英基的学校都有提供IBDP。学生想读IAL课程,那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生王锦辉中小学可能是一个选择。又或家长想学生在有宗教背景的学校读书,可以选择 ICS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School),但这学校只提供AP课程。英国也有寄宿学校,像 Headington School,提供IBDP和GCE A-Level课程供学生选择。
最后,家长或学生要选择哪一门课程?
我觉得大家要持平稳的态度去考虑,学生每年都在改变,所以最好在学生小学或初中时,先搜集多些资讯,再留意学生的发展,看那一课程较适合。
再强调:保持开放态度,了解学生的发展,才作最后的决定。